【内容提要】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处于“龙腰”的战略定位,而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湖北的新定位、新要求,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相互支持,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如何借助国家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契机,加快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进程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2014年湖北长江经济带GDP达到1797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省的比重为65.7%,比2010年的60.9%提高4.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03.0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7.3%,提高1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077.5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0.7%,提高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93.5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65.1%,与2010年的65.8%基本持平。
表1:2010、2014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指标 单位:亿元,%
指标 |
2010年 |
2014年 |
||
湖北长江经济带 |
占全省比重 |
湖北长江经济带 |
占全省比重 |
|
地区生产总值 |
6896.98 |
60.9 |
17976.45 |
65.7 |
第一产业 |
658.28 |
37.0 |
1503.03 |
47.3 |
第二产业 |
3219.83 |
64.9 |
9077.57 |
70.7 |
第三产业 |
3018.87 |
65.8 |
7393.53 |
65.1 |
从产业结构看,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非农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5:46.7:43.8调整为2014年的8.4:50.5:41.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与2014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11.6:46.9:41.5相比,非农产业的比重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看,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4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44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全省的比重为5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68.95亿元,增长11.5%,占全省的比重为60.8%;完成出口总额192.81亿美元,增长15.9%,占全省的比重为72.4%。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从工业布局看,国家提出在长江经济带培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等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上述产业与湖北的支柱产业高度契合。武汉中国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电子器件生产基地。十堰—襄阳—随州—孝感—武汉汽车工业走廊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高端船舶、海洋石油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
湖北长江经济带以武汉为核心向鄂东南辐射的冶金建材物流服务带,向鄂西北延伸的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服务带,向江汉平原延伸的石油化工及盐化工物流服务带,向东西辐射的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物流服务带,向鄂西辐射的食品医药及磷化工产业物流服务带等“一核五带”现代工业物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一是市场主体优势明显。2014年武汉市新登记注册企业5.29万个,比上年增加2万个,增长60.8%;新登记个体经营户8.48万个,比上年增加1.07万个,增长14.4%。创业带动就业12.65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增长14.3%。新登记注册单位增多,显示以武汉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充满活力,在拉动就业方面的作用显现。
二是科技研发投入强劲。湖北长江经济带科教资源丰富,武汉在校大学生130万,可为城市和城市群创新创业和规模扩张提供持续动力。武汉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居全国第3,东湖高新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747.79亿元,增长20.4%;有R&D活动的企业393家,增长1.6%;R&D经费160.52亿元,增长3.5%;R&D经费投入强度1.14%,增长7.4%。
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东部、西部两大城市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截至2014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2838.73万人,占全省比重为49.6%,其中城镇人口1773.82万人,占全省比重为54.8%;城镇化率达到62.5%,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其中,武汉、鄂州、宜昌、黄石城镇化率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7、7.9、5.9、5.2个百分点。
随着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随着湖北长江经济带生产力不断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16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78元,增长15.4%。其中,武汉、宜昌、黄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418元、2020元、356元;武汉、宜昌、荆州、咸宁、鄂州、黄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311元、2163元、1776元、1495元、1399元、108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备的城市体系,但与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明显的梯度极差。
从经济发展看,2014年湖北长江经济带GDP仅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的5.27%,其中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的只有武汉、宜昌、鄂州、黄石等4个市,其他市州人均GDP均低于6000美元,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比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长三角地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相对滞后。
从城镇发展看,2014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虽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但与长三角发达地区70%以上的发展水平相比,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发展仍显滞后。特别是黄冈、荆州、咸宁等地城镇化率均低于55.7%的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发展对经济的承载、辐射和带动能力还十分有限。
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不够是当前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虽然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了湖北长江经济带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建材、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形成,但除武汉外,沿江其他各市的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真正对全省经济起明显支撑、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不多,产业链短、产业聚集度不高,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集中度较低,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不够,龙头企业偏少,特色不鲜明。开发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2014年我省沿江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59个,其中国家级7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只有4个。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沿江地区分布了不少高耗能、易污染的工业项目。一些城市的产业布局对相邻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一些影响环境的产业在布局选址和废弃物治理及排放方式上,对下游下风向的城市会造成影响。一些油品码头、危险品码头、企业排污口极易造成取水口水域污染。一些养殖区、旅游度假区的废污水排放,对水质安全造成威胁。高度重视对长江的保护,是合理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前提条件。
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更好地将湖北的经济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这将会使湖北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地理轴心优势进一步放大,更好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双向快速流通,带动湖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湖北应牢牢把握开发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顺应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新趋势,大力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项目化、产业化、具体化,在全国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要充分利用好武汉市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制定和完善“互联网+”发展战略,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核心,大力培育引进集聚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实现“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为湖北“支点”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湖北要积极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中去,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对外特别是周边省份的交流合作,加快鄂豫皖、鄂赣、鄂湘、鄂渝等跨省合作平台建设,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更优越的环境和更有利的政策,吸聚资源、人流、物流,打造区域合作的“桥头堡”。一是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推进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二是要推进多个层面的跨区域合作,加快省内“一江两岸”地区互动合作,促进我省三峡库区与对口支援区、丹江口库区与受水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的跨区域合作。三是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鼓励高等学校跨区域开展联合办学,开通公共图书出版发行产业联盟,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跨省结算,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四是加强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及大气、水污染联合治理机制,推动区域环境防治项目合作与互动。
加快增进邻近省份的区域合作,力争使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民生、社会事业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成效。黄梅小池与九江的对接深入开展,洞庭湖生态经济示范区、龙凤经济协作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跨省区合作,目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进展。近几年,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得以充分发挥,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
长江经济带是欧亚大陆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货物供应源地,是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干道。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喻成一条长龙,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而湖北处于龙腰这个关键位置,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肩负着贯穿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新一轮战略布局中,湖北占据“两横三纵”开发格局的地理“天元”,中国经济在向纵深推进,中国开放在向内陆延伸,长江经济带将为湖北赢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湖北应借势而为,主动发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引进来”的同时,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我省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是要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扩大开放。推动武汉外国领事馆集中区建设,构建对外交流服务新平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争取国家设立以武汉为重点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二是发挥我省在科教、区位等方面的优势,顺势而为,扩大开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幅提升。继续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以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带动其装备、材料、产品、标准、技术服务的输出,推动过剩产能的战略转移。三是培育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优化环境。全力推进“三项工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拓展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创新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畅通加工贸易发展物流通道,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合理布局、结构优化,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对外开放合力。对外开放涉及方方面面,牵涉多个部门和单位,要打破部门利益,拆除籓篱,形成合力,进一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Copyright © 2016 某某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