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8 来源:贸经处 湖北省统计局官网
[内容提要]自2012年起,我省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按照相关研究,这一阶段,消费需求快速扩张,消费模式从“节俭原则”转向“快乐原则”,消费结构从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物质消费向娱乐、休闲、文化、旅游等精神消费为主转变,新型消费业态应运而生。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将对新常态下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大有裨益。
2014年,我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52.11亿元,分别增长15.5%和17.1%,其中过夜游客25418.31万人次,增长18.7%;一日游游客22781.69万人次,增长11.8%。大众节假游和出境游需求显著飙升,成为拉动我省旅游消费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全年出境游客达到188.72万人次,增长84.6%,其中出国游人数为115.07万人次,增长126.4%。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温泉度假、滑雪游、休闲游、民俗游等产品持续火爆;高铁游、自驾游、亲子游等继续升温。过去5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保持20%的年均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网络消费极大冲击了传统的商贸模式,亮点纷呈,增长迅猛。出门前,手机下单叫专车;吃饭时,足不出户手机订餐等等。如今,消费方式已经更多地从“线下”转到“线上”。今年上半年,我省通过网络实现的限上销售额152.33亿元,同比增长117.2%,其中,零售额117.46亿元,增长82.8%,网络零售消费增速达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6.8倍,成为消费领域的一道风景。伴随网络消费的持续高需求,电子商务也异军突起,今年上半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100亿元,增长37.1%,位列全国第8,中部第1。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生活品质的增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健康消费意识明显增强,需求不断升温。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用于医疗保健1187.81元,比上年增长17.4%,占消费性支出的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医疗保健907.33元,比上年增长24.4%,占消费性支出10.5%。全省居民购买健康保险支出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41.0%,连续2年增速超过40%,占人身险保费总额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3.5%,健身群众比上年增加近100万人次,全年共有1730.4万人参加健康检查,占全省常住居民总数的29.8%。
我省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体育大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休闲体育项目已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闲暇时间流行消费方式之一,我省文体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4年,我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上年增加11989家,增幅近55%,规上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增长10.9%;体育产业规模446.1亿元,增加值213.4亿元,占GDP的0.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8.5%,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电影年票房总额为14亿元,总量居全国第7,增长30.3%,连续5年实现30%以上的增长,其中武汉市票房超过9亿元,占全省总票房约六成,在全国城市中居第6,是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全国十大票仓重地。
生产要素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在土地刚性供给的前提下,劳动和资本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增加劳动供给的量和质,增加资本存量,加快资本积累速度,与政府政策及行为紧密相关。我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在开放创新的理念上与沿海省份存在明显差距,政府对新型产业的定位和引导不足,各项政策制定较为滞后,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不够细化明确,造成新型业态多数企业依靠自立更生,步履艰难。在人才方面,我省也面临着明显的人才外流现象,全省受过高等教育的在业人口中,流向外省的占21%,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一是发展理念需要大转变。三峡大坝通过取消门票带来了游客量的大幅增加,带动了周边景区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我省旅游发展理念转变的一次尝试,但与国外或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是旅游市场需要大整治。道路交通安全、旅游政策、居民态度、社会治安、自然灾害、政治形势等多方面因素都将影响到游客的旅游意愿和选择。据最新发布的万事达卡世界旅行目的地指数显示,我省无一城市进入中国前十大旅游目的地。
三是旅游产业需要大扩容。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后三项内容开发不足,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更没有围绕一种或一类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开始、到加工、生产、销售,形成产业链和高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围绕核心资源开发的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地方性、唯一性体现不够。
一是产业整体规模不大。2014年,我省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全国排名第23位,文化产业生产力排名16位,文化产业影响力排名23位,驱动力指数排名26位。从中部主要省份情况来看,在已发布的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湖北只有1家企业(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入围1次,明显落后于湖南、安徽。最大的出版企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2014年营业收入只有17.2亿元,只排在100强企业第12位。
二是产业消费比重不高。2014年,我省城镇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不足6%,文化娱乐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中部地区平均值,文化消费在低水平徘徊。
我省电子商务发展起了早床,却赶了晚集。1999年,“武汉电子商务宽带网络平台”和“武汉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被列入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同时期,九州通、东风汽车、中百等传统企业就已经开始探寻电子商务应用,然而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和政府层面均缺乏对电子商务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错失了发展先机,导致目前全省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2014年,湖北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800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的6.2%,而广东则高达2.63万亿元。目前,全国155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中,我省有5家,占比为3.2%。无论从行业规模还是市场主体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北京等地。
对于我省已出台的各项助推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的政策文件,要重点抓落实,抓执行。对国家出台的各项新政策要加快制定我省实施细则,强调抓细则,抓实效。对于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整体融资困难、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政府可以在PPP项目上予以倾斜和扶持,破解资本瓶颈。紧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契机,清除“路障”,用更加顺畅的流通“大动脉”带旺消费,支撑发展。
继续加大文明消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应,鼓励人们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倡导现代消费模式,鼓励由自我积累型向信贷消费型发展,由现金消费向信用消费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各项新型业态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如文化与科技融合,旅游与科技融合。二是引导文化、体育休闲、健康、旅游消费等产业间深度融合,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消费产品。三是充分抓住“互联网+”的新机遇,全面整合各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和消费资源。四是开发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改造升级传统消费,助力新型消费业态。
一要进一步增加对人才的重视,将人才发展列入十三五规划中。二要扩大和优化人才来源,紧扣产业需要引才,依托产教融合育才。三要创造人才发展优良环境,搭好平台,引凤筑巢。四要突出发展实绩励才,促进人才价值的充分发挥。
Copyright © 2016 某某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