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60307002
以“卓越经营论”为指导, 帮助企业改进经营质量,成就客户卓越。               以“卓越经营论”为指导,帮助企业改进经营质量,成就客户卓越。               以“卓越经营论”为指导, 帮助企业改进经营质量,成就客户卓越。
13512345678
公司洞见

核心竞争力进入国家质量战略,任重道远

编辑: 五度方略来源: 五度方略时间: 2015-12-22浏览次数:451
《质量发展纲要》中,“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先后出现了13次,分布在质量战略、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在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成为《纲要》的脉络之一。

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质量发展纲要》,确定了中国未来的质量战略。仔细研读《纲要》,我们发现,“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先后出现了13次,分布在质量战略、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在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成为《纲要》的脉络之一。

在质量发展战略定位方面,《纲要》开宗明义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

核心竞争力成为工作方针。《纲要》将“以质取胜”作为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要“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发挥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我国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纳入发展目标。在总体质量发展目标上,《纲要》规定,“到2020年,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为此,《纲要》规划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竞争力目标:到2020年,质量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制造业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品牌价值和效益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培育一批质量素质高、品牌影响力大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要“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发展举措聚焦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上,《纲要》将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焦点,放在了质量的主体——企业上。一是强调“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要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努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强调“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努力推动中央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发挥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鼓励制定企业联盟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增强质量竞争力。

质量竞争力评价纳入宏观分析。《纲要》在强调“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的同时,要求“各地方、各行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比较研究国内外质量发展趋势,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纲要》还从知名品牌的创建、市场环境的营造方面阐述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

核心竞争力问题,是一个识别、培育和强化的问题,其主体一定是企业这个质量工作的主体。企业强,区域才强;区域强,国家才强。纵观《纲要》全篇,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清晰的。

不过,从我近100家中国优质企业政府质量奖评审的经验来看,多数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认知是模糊的、识别是拍脑袋的、培育是不系统的、评价是谈不上的……

中国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任重道远!!!


《纲要》中有关竞争力的关键词包括:

  • 企业核心竞争力
  • 产业核心竞争力
  • 产品/服务核心竞争力
  • 区域经济竞争力
  • 市场竞争力
  • 质量竞争力
  • 国际竞争力

Copyright © 2016 某某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12345678号-1